诗象·中国当代诗歌巡展(第23期)
本期登场诗人:李元胜、刘静、张新颖
群峰之上
文/李元胜
获得一座山的方式有两种:
在它空出来的地方喝茶
或者徒步登高,和它一起盘旋而上
两种方式,得到的山并不相同
造成的后果也大相径庭
想到这里,一切已经来不及
无意间我已在群峰之上
透过云团的缝隙
我们繁忙的日常,在山脚围绕
像迷雾重重,又像万丈深渊
(李元胜,1963年生于四川武胜,现居重庆。诗人、作家、博物旅行家,中国作协诗歌创委会委员、重庆作协副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川观文学奖等奖项。主要作品有《无限事》《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我和所有事物的时差》《李元胜诗选》《城市玩笑》《昆虫之美》《寻蝶记》等。)
清晨
文/刘静
五月的清晨
诸事顺风
只有麻雀热衷于闲聊
窗外的树飞起来
阳光飞起来
马路上的人,车辆也跟着飞起来
我的身体也越来越轻
虽然我们都不知道
为什么要飞
(刘静,笔名泠汐,商丘市作协会员,商丘女子诗社会员,一个喜欢写诗的英语老师。)
一块小骨头
文/张新颖
我身上一块细长的小骨头
在我睡着以后 溜了出去
总在天亮以前 又悄悄回来
半夜梦醒
用手摸到了那一小块空缺
我安静地躺着 等着
也曾动了好奇
想某一次跟在它身后
看看它夜晚神奇的游历
好在很快就断了这个念头
让它的秘密就是它的秘密吧
让它把秘密带进我的身体
而我无须知道
温和无边的夜 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就像这不是我的秘密
(张新颖,一九六七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具学者、批评家、诗人等身份。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鲁迅文学奖、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主要作品有《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迷恋记》《此生》《有情》等。)
主持人语:
每周一期,这是《诗象》第二十三期。截止到今天,我们这个栏目一共才做了二十三个星期。时间还很短,但感谢“上游新闻”的媒体矩阵,据我初步了解到的数据,到此刻为止,《诗象》总计已经有超过一千万的阅读量了。我个人是比较注重“市场反馈”的——所谓“市场反馈”,也就是说你的作品要有人看有人读,价值才能更好地得到彰显。写作就是传达,大概没有人写作的目的是想把自己的热情传送给一个黑洞。这数据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反馈——巨大的数字鼓励了我,我将会更慎重地去做这件事。
最近也收到了更多诗人朋友们的来稿,我秉持的原则还是一样:其一,只选能够触动到我的诗。我不敢说我选的诗就是最好的,但一定至少有某个方面它是很动人的。我想选的是有特点的诗,和让我觉得有话要说的诗。其二,做这个栏目之初,我就给自己定了个规矩,绝对不选自己的诗。人在照镜子的时候,看到的都是美化后的自己。自己的作品有时候也是这样的一面镜子。
除了来稿之外,为了选到更多好诗,很多时候我也从记忆中,从茫茫互联网上选诗。有些诗是认识的朋友写的,我已经联系上了。也有一些是不认识的诗人的作品,可能一时没有联系上,还请诗人朋友们多多包涵,欢迎看到之后与我联系,下方有我的邮箱。这些作品若有机会成书,我会给您寄上样书。
这期选的三首诗,我没有刻意去给它们寻找共同点。但选完之后,我又读了几遍,突然发现,这些打动我的诗,隐隐约约还是藏着一些共同的光点。简单地说,这些光点是一种含有灵性元素的想象力。
有这样特点的诗当然不少,但大部分都不太成功。这三首我觉得好,可能是因为它们读起来除了有那种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东西之外,同时还很自然。这种自然应该来自真诚,真诚是更深层的真实。因为这样的诗是虚构中的虚构,所以它们需要更深层次的真实来支撑。
张进步
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