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2012年底,北京爱迪学校联合海淀区城市周刊、环球时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搜狐出国、凤凰网等多家媒体,针对国际教育这个课题,启动了“走进家长和学生,倾听学生呼声”的调查,发动了《国际学校如何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助学活动;疃坦采钊胧父錾缜、走访了补习学校、走进四所公立学校进行社会调查,发放了近万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500余份,最后根据广大家长关注问题,归纳出以下内容:1、关于国际教育内涵的探讨;2、如何将国际教育同国内教育接轨;3、孩子如何能轻松快乐的学习;4、国际教育的平民化;5、如何学以致用。
笔者:每年三月,春季国际教育展的举办、两会期间有关教育改革的热议,再次牵动着中国亿万家长和学生的心。来自北京爱迪学校的文章“国际学校应当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国际教育该如何作为?”;“如何打造中国留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国际化教育要重视差异性发展”激励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发展充满了期望。年前,北京爱迪学校一次学校与家长“接地气”的互动活动,再次在广大学生和家长中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带着爱迪学校调查问卷中的问题,笔者走访了多名家长,近距离感受这份调查问卷背后所反映出的各种声音。
一场调研活动,吹进教育的清风
当北京爱迪学校在北京发起了“走进家长和学生,倾听学生呼声”的调查,许多的家长都欢欣踊跃参加,“这样的学校与家长的互动并不多见,能够就目前的教育中存在不足进行共同探讨、共同改善,一直是我们家长的愿望,希望借此也能够激发更多的沟通机制,这样的学校接地气,也能看出他们办学的严谨和认真!币晃徊斡肓税涎5餮谢疃募页と缡撬怠
实录:“感觉我们的心里话有地方说了,尽管实现的路还很长,但总归有了希望,学校同我们坐在一条板凳上去思考办学,很期待”一位家长说!鞍虾芏喽怨式逃穆凼龊苡屑,作为教育工作者感到了一种责任感”。一位资深的教育专家说。一位学生的话很有代表性:“我真的很想学好,考出高成绩来,但上课真的听不懂,老师只关注那些成绩好的,慢慢的鼓起的勇气也泄气了,自己感觉要放弃了!
面对笔者手里的调查问卷,在北京某所学校门前一位家长说“中国很需要有象爱迪学校这样一些教育家和机构,近距离地亲密接触,让家长更了解学校在做什么,让学校明白家长和学生需要什么,北京爱迪学校的做法是一个好的开端。
笔者:爱迪在此次针对社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时,经常听到家长们赞许的声音“原来国际教育不只是把孩子送出过这么简单”“我的孩子也可以做到更优秀”“让孩子来上爱迪学校是正确的决定”……这种教育与家长的沟通,让以往家长与孩子间苦闷的相处中,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让家长看到希望,让学生看到未来。
笔者:学校不仅提供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更要为学生提供鼓励其创新的精神平台和鼓励其参与社会实践的物质平台,更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会做人、学会沟通、学会做事的文化氛围。为广大未能在现行中国教育中“胜出”的孩子们提供一个重新胜出的机会和平台。这是做国际教育的意义和作为教育工作者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作出的探索和实践的责任感,也是这次北京爱迪学校进行这项社会调查的宗旨和目的。
国际学校不是“洋应试”的替身
笔者:近十年来我国在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水平、形式创新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作为主流教育的补充差异化的国际教育,也在近几年像雨后春笋般崛起。 ISC(国际学校联盟)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专门对全球国际学校进行调研分析工作的独立调查机构,它近期的一份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国际学校的增长速度领先全球。然而,国际高中办学的水平却参差不齐,去年底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以《揭开国际高中美丽的面纱》为题目报道了国际高中的现状,让人堪忧。
笔者最近走访了北京、广州的多家国际学校,收集了不少家长与学生对于国际教育的想法:在广州,一位家长表示,本来以为上了国际高中,就可以避开国内“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却无奈发现国际教育也正有一种趋势正成为“洋应试”。更有的学生表示,学校引进的全套国际课程,却由于老师不稳定而经常缺课。
正如国际教育专家、北京爱迪国际学校城市校区执行校长连虓先生所说,国际教育不是使用几本洋教材,聘请几位洋教头,为世界名校输送几个学生就是国际化了。这样远远跟不上国际教育应有的发展脚步。从事国际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多交流、多学习,领悟国际教育的核心体系,而不是盲目的引进课程,仅仅把办学的目标定位在地为国外优秀的大学输送学生,认为学生进入了国外名校就是办学的成功了,从而将国内的应试的经验套用在国外的教学中。
国际学校该如何作为?爱迪是个好开端
确实,我们也还是首次在教育领域上看到,有一所国际学校,能象北京爱迪学校那样够如此广泛地贴近学生,倾听家长的意见,这对以往单向信息传递的教育领域来说,是一股新鲜空气。社会上有众多所谓的国际学校,但是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对于国际教育研究和探索做的还很不够,古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庆幸的是在国际教育领域,中国还有这样一些教育家和机构,默默的履行教育者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深入了解世界教育态势发展的同时,站在家长和社会需求的立场上不断推动教育改革,认真地倾听家长的呼声,切身体会学生的处境,踏踏实实地解决学生的需求,在为中国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解决中国教育尚存不足的缺憾。也只有这样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够保障国际教育可以站在社会责任的前沿,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国际化人才。
针对爱迪学校做的调查,下面选出两个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由国际教育专家,爱迪学校连校长在此为大家答疑:
学校的办学理念如何真正做到国际化?
答:国际教育不是使用几本洋教材,聘请几位洋教头,为世界名校输送几个学生就是国际化了。国际化教育不是西方教育,中国教育中精华的东西也是国际化的一部分。因此,国际化要强调学生具备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能够在世界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框架下培养人才的学校才是国际化的。真正的国际化应该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平台、授课方式和考核标准。
国际教育如何与应试制度接轨?
答:国际教育不是不要应试,国外知名学府应试的东西也是很出色的。只是在学生学习课程的体系中应该根据知识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培养不同人才的需求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公式、定理、单词就是要应试要记和背,但阅读、口语和应用题的解答应该采用情景教育更为适宜。培养学生用学会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应该是学习的核心。分数作为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考核老师教学的质量是必要的,但过分地当做筛选学生的工具,当做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学生的工具是错误的。
3、国际化教育与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如何融合?
答:中国的大学聚集了超一流的人才,但遗憾的是国内大多的高校教学还停留在考核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标准答案主导着考核的标准,教师也缺少社会实践的经验,而鼓励学生探索未来知识,教会学生主动求知、承担起未来社会发展责任的部分不多。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这不是简单地去社会打工,而是去跟自己未来专业和理想结合的企业、研究机构或公司,参与研究和实践。教导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自律和对未来世界发展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探索。
4、如何防止国际教育中的“东施效颦”?
答:建议从事国际教育的工作者,多交流、多学习,领悟国际教育的核心体系,而不是盲目的引进课程,仅仅把办学的目标定位在地为国外优秀的大学输送学生,认为学生进入了国外名校就是办学的成功了,从而将国内的应试的经验套用在国外的教学中。国际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考核标准是一个体系,是差异化教育,对于不同需求和学西习惯、业水平的学生建立了不同的教学平台和升学的通道,因此学校不仅提供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更要为学生提供鼓励其创新的精神平台和鼓励其参与社会实践的物质平台,更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会做人、学会沟通、学会做事的文化氛围。
如何解决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答:学校应该建立多元文化的学术和交流的氛围,介绍和了解世界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系。使学生了解在继承发扬中国主流核心文化的同时也要接受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同时,对于世界共享的民主、博爱、自由、平等价值观应该有共同建设和共同分享的理念。爱迪学校在高中及以上学术阶段有EALD课程即西方文化的导入,让孩子们接受英国、澳洲、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文化历史教育。使他们用学习的心态与目光的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认识和保存自身的文化优势同时,理解和包容其他文化。